别再误解“海归”!人民日报:这四种言论要警
发表时间:2025-07-15 13:40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于“海归”人才的误解与偏见。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提醒公众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错误论调,强调了正确看待和利用海归人才的重要性。
四大谬误及其反驳
谬误一:回国养老“摘桃”论
一些观点认为,“海归”人才是回来享受国内发展的成果,并非真正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事实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超过70%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以及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归国人员。这表明,“海归”人才在各自领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回归并非为了“摘桃”,而是带着技术和知识来支持国家的发展。
谬误二:回国人才“二流”论
还有人觉得,只有在国外无法立足的人才会选择回国,即所谓的“二流”人才。实际上,许多顶尖学者和技术专家因为其研究成果领先而受到所在国的关注甚至排挤。因此,他们选择回到祖国,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海归”人才的价值在于其实力而非标签,应以实际贡献作为评价标准。
谬误三:出国留学“原罪”论
有人批评留学生出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国家利益。但中国政府一直秉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政策导向,倡导跨国学习交流,以此缩短国内外技术差距。留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机会,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谬误四:内外人才“对立”论
最后一种错误观点将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甚至有损于本土人才的发展空间。实际上,人才的竞争本质在于能力与贡献的较量,而非身份标签之间的比拼。当前,中国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供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海归”人才拥有国际视野,本土人才则更接地气,双方各有优势,可以互补共进。
海归力量,用实力证明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还是如今5G、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海归”人才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国际合作中充当桥梁,在创业浪潮中引领方向,带动就业的同时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吸引和支持海归人才,如提供落户便利、创业补贴等措施,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让每一位愿意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结语
综上所述,对待“海归”人才应当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到他们对国家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唯有破除上述四种错误论调,才能更好地发挥“海归”人才的作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