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教育部文件为职教出海再添强劲动力
发表时间:2025-05-08 15:49 浏览次数: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将全面进入数字课程新时代,并重点支持职教出海项目建设。这一政策通过数字化升级、产教融合、国际化标准建设等多维度举措,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持。以下是文件的核心赋能方向及具体实践案例:
一、数字化课程与资源建设
1.高质量在线教育资源开发
文件强调开发符合国际需求的数字化课程,覆盖基础技能与高级专业能力培养。例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开发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双语课程,通过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操能力。此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印尼“秦岭工坊”开发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双语活页教材和在线课程,推动“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助力本土化人才培养。
2.师资队伍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文件提出加强教师数字化工具应用培训,并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例如,南非鲁班工坊结合华为物联网认证体系,由中方教师培训当地教师,再通过“师带徒”模式传授技能,形成可持续的教学链条。
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1.共建共享机制深化国际合作
政策鼓励校企联合开发教学标准和实训平台。例如,中国宝武集团与高校合作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涵盖技术技能、文化融合等多元资源,并建立海外技能等级认定体系。陕西工院与中资企业合作在赞比亚、印尼建立职教机构,通过“双优”“双元”模式(校企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为当地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学员就业率超90%。
2.服务“一带一路”产业需求
职教出海项目紧密对接国际产能合作需求。例如,中巴经济走廊萨希瓦尔电站开设焊工、电工等公益课程,为当地青年提供就业技能;泰国春武里技术学院与中国院校合作开展高铁技术培训,支持中泰铁路项目推进。
三、国际化品牌与标准输出
1.“鲁班工坊”等品牌全球布局
截至2025年,鲁班工坊已在亚欧非建成30余个,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培训超3.1万人次。埃及鲁班工坊实现中高职贯通,其教学标准被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成为中国职教标准输出的典范。
2.国际联盟与标准制定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覆盖43个国家89个机构,推动中国职教标准国际化。甘肃“培黎工坊”联盟将敦煌文化、新能源技术等特色课程输出至中亚,填补尼日利亚焊接技术等专业标准空白。
四、政策保障与成效展望
1.财政支持与评价体系完善
文件明确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广西通过“政行企校”联动破解邮政快递行业人才瓶颈,成立中国—东盟职教集团,吸纳34家单位共建人才培养高地。
2.推动全球教育公平与民心相通
职教出海不仅传授技术,更促进跨文化交流。如肯尼亚裂谷职业技术学院的缝纫课程、阿联酋郑和学院的无人船技术培训,为当地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对华友好认知。
教育部等九部门的政策通过数字化赋能、校企协同和国际标准建设,为职教出海注入了新动能。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将进一步依托“一带一路”和全球合作平台,推动技术、文化、人才的双向流动,为全球职业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